English

北京演出场所大检阅

我们目前拥有什么样的演出环境 我们将来需要怎样的国家大剧院
1998-08-0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张捷 摄影王小溪 我有话说

公元2002年,天安门广场西侧将耸立起我们国家最高级别的表演艺术中心,国际一流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几代艺术家以及民众的梦想,它的建成将成为中国艺术史、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必将改变首都演出乃至全国的演出格局。尤其是北京,目前北京每年各类演出场次 1万余场(次),而较为专业和正规的演出场所也就20家左右。这些演出场所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演出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都无不与目前的演出繁荣与否息息相关。了解、评判这些演出场所以及一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北京演出场所的现状,更能令我们心中构筑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缺少什么?我们将来需要什么?

为了搞清北京演出场所的昨天和今天,记者采访了有关的剧场专家们。

关注北京的剧场

“花了三四十年时间,终归有了一批国内国外剧团都可以来演出的剧场,只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太多了。”舞台专家、原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李畅先生介绍了北京剧场的发展历程后,作了这样一句总结。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几乎没有一个能进行国际交流的剧场。1954年建成的天桥剧场在全国可说是第一个,以后又有了首都剧场、人民剧场、工人俱乐部、民族宫大剧院,直到50年代末,国家经济困难,所有剧场停建。在此期间,年轻的设计师们边学边干,算是把剧场的两个基本问题解决了:其一,剧场建筑空间的合理配置;其二,具备了基本舞台设备。

70年代中期之后,北京各区县陆续建成了一批大同小异的综合性影剧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初开建、1983年建成的中央戏剧学院排练场,主持工程的李畅先生终于在此实现了“早就懂得,就是没有机会弄”的完备的舞台设施,包括转台、升降台、车台等机械舞台。之后建成的保利剧院、世纪剧院等,也大都舞台设施齐全。如今又要有一座国家大剧院,想来硬件设施该是一流。

“剧场是有了不少,可惜合用的不多”。李畅先生介绍:最大的问题是剧场功能混淆。歌剧院、话剧院、音乐厅、电影院,不同的类型的剧院对建筑空间和建筑声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从舞台空间、观众席容量以至于建筑声学的混响时间等等差别很大。可目前北京除了北京音乐厅可称得上纯粹的音乐厅、首都剧场是个规矩的话剧院、长安大戏院是个专业的戏曲剧场外,其他剧场大多是不同程度的“四不像”(或美其名曰“综合性剧场”),舞台设备和声学设计往往是“既要凑和甲,又要凑和乙,对谁都不是第一流的”。

原因何在?李畅先生介绍:很大程度上是体制造成的。与国外尤其是欧洲实行的“一个剧团占有一个剧场”的“剧团剧场合一制”不同,我们的剧场往往是其上级管理部门的“自留地”,当初设计时便要求“既要能开会,又能放电影,也能演个戏,还可以举办各类庆祝活动”,出现众多四不像也就不奇怪了。

也许国家大剧院可以弥补几十年来的些许遗憾。

关于剧场的小知识

☆歌剧院:以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民族舞为主。歌剧泛指欧洲式歌剧,由于演员合唱队人数众多,布景庞大,要求舞台空间尺度也大。一般使用镜框式台口,台口宽约13—16米,台口前设升降乐池备交响乐队使用。舞台机械、灯光设施齐全。对声学设计要求较高,混响时间(声音发出后在空间留存的时间)较长,如1.6、1.8秒,甚至有做到2.1秒的。观众厅容量大,按欧洲标准可达2000—3000人。

☆话剧院:话剧探索性的东西比较多,舞台台口形式比较活泼,台口宽度约12—14米,舞台机械要求齐备。国外一般在台中做直径9—16米的转台,或做其他形式的机械舞台。要能打出艺术性强的、细致的灯光,对音质清晰度要求尤其高,混响时间1.1秒左右。观众应能看清楚演员面部表情,场子不宜过大,一般在1200座以下。

☆音乐厅:有一个能放置乐队、合唱队、管风琴的舞台,舞台形式变化多样,位置甚至可在观众席中间。舞台机械有能悬挂反音板、演出徽标的吊杆即可。灯光也不复杂,但对建筑声学要求很高,混响时间与歌剧院大致相同:1.6—2.0秒为宜,观众厅容积也较大,2000座左右。

☆戏曲剧场:演出地方戏曲,兼有歌剧和话剧的特点,舞台表演区较小。

☆电影院:完全使用电声,混响时间0.7秒左右,对舞台要求简单。

☆多功能剧场:欧洲有些城市只有歌剧院无音乐厅,但需要时也可通过内部设施的转换作为音乐厅使用:如舞台上空设置反音罩、顶棚升降等。北京的世纪剧院有此设备。另有一些城市,没有能力建立专业的音乐厅、歌剧院、话剧院,但他们通过剧场机械,可以改变观众席的容量,改变混响时间,这是高层次的综合性剧场。

人民大会堂

庄严的万人会场,设计时就没打算让它演戏,如今却频频被当作剧场使用,实在是难为了它。

舞台台口很宽,深度却浅——难以称得上一个正规舞台。舞台机械匮乏。灯光可以打到满堂亮——仅此而已。最糟糕的是建筑声学,全靠电声,场子太大,混响时间就谈不上了。但有一点好处:政治待遇高。

前几天又有澳大利亚军乐团在此辉煌了一把。经济效益也还不差,牺牲了的只有艺术。预计这种尴尬的局面将不得不持续到2002年国家大剧院盖好之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的根据地

1955年建成。迄今为止北京唯一一个规规矩矩的话剧院,也是唯一实行“剧团剧场合一制”的剧场,专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使用。

这是一个很好用的话剧院:舞台台口宽13.5米,有一个16米直径的转台,观众厅座席1227人(包括座位旁的加座小凳子)。建筑平面布局匀称合理,厅内音响较清晰。北京人艺的风格得以形成,首都剧场的地位举足轻重。

民族宫大剧院:曾经辉煌过的“四不像”

一个典型的既要开会,又能演戏,还能放电影的综合性剧场。1959年建成。与天桥剧场的舞台相似,观众厅重民族风格。舞台很简单,有吊杆、灯光设备,能满足基本使用要求。1102余座的观众厅没有楼座,后排视距有点远。刚建成时曾辉煌过,只是近年有些萧条了。

北展剧场:有一个很大的观众厅

1954年北京展览馆(原名苏联展览馆)落成。同时配合建成了一个露天剧场。1959年,露天剧场扣了个屋顶,做了一些初步的舞台设备,这就是北展剧场,又一个综合性剧场。

既非专业的歌剧院,为何近年来国外芭蕾舞团访华时纷纷选择在此演出?观众厅容量大是极具诱惑力的原因。北展剧场可卖出2500张票,除人民大会堂外,在公共剧场中排名第一。

剧场的舞台容积对于芭蕾舞倒也合适,比较大的缺憾有二:其一,声学设计不佳,必须使用电声。其实很多芭蕾舞团不带乐队只放录音的,所以音响效果不讲究也罢。其二,场子太大,后排观众视距太远,已超出了剧场专业的33米视距极限。

北京音乐厅:要用电声请别进来

80年代建成的北京音乐厅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首先,她是目前北京唯一一个单纯的音乐厅,尽管以她1200的座位数,充其量只是个中小型音乐厅。其二,它是目前北京唯一不允许使用电声的公共剧场。让我们还能听到一些干净、纯粹的声音。也有缺点:混响时间1.4秒,稍短一点,声音听起来有点干涩。

保利剧院:花钱很多效果一般

90年代初建成,设计时便是一综合性剧场。在所有剧场中投资算大的,可惜也留下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舞台空间很大很好,有升降乐池,还有升降台,舞台机械虽齐备,却是不太好用(承包保利舞台机械的那家英国公司还曾做了深圳大剧院的舞台机械,它的转台至今也没能转起来)。观众厅有1800座,声学设计是向歌剧院靠拢的,效果一般。最为糟糕的是保利剧院的空调噪音太大,只能中场休息时享用一会儿。值得夸耀的是内部装修富丽堂皇,然而有业内人士称:它的风格容易看到香港文化中心的影子。

世纪剧院:从歌舞伎剧场改造而来

世纪剧院是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中心的一部分,这个中心是日本政府送给我们的礼物。当初建筑方案出自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之手,图纸送来后,国内一群老专家惊异地发现这是一个歌舞伎剧场。其后专家们耗时近两月,方说服日本设计师将他们奇特的舞台空间配置修改到今天的样子,可以作歌剧院兼音乐厅。

剧院舞台机械一应俱全且使用效果良好。舞台上部的反音罩值得称道;打开后歌剧院便变成了音乐厅。只是为了迁就半圆形的建筑外形,舞台后部也是个半圆,造成使用不便——这在剧场设计中本是忌讳的,观众厅有1600余座,声学设计良好,装修考究。

国外演出团体对世纪剧院可说是青睐有加。1997年维也纳歌剧院来华演出《费加罗的婚礼》,最终选定世纪剧院。演出完全不用电声,效果颇佳。一些大的交响乐团也往往在人民大会堂演完一两场享受了政治待遇后再转战至此,显示一下艺术水准。

长安大戏院:新派的戏曲剧场

专业的戏曲剧场。800座只是像它演出的新派京剧一样,剧场本身也有些新派。有着齐全的现代舞台机械:车台、升降台,甚至有北京唯一的机械伸出式舞台,伸出时便像戏院茶楼里传统京剧剧场,可以演一些老戏,只是尚未用过。目前的演出剧目是一种让老票友们提起来就叹气的戏,也演一些综艺歌舞。剧场的声学设计相当好,完全可以不用电声,然而剧团宁可装电声——又让老票友们在怀念当年京剧名角的功力之余,为今天的京剧叹息。

未来的国家大剧院:让我欢喜让我忧

国家大剧院内将建成4个剧场:2500座的歌剧院,供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2000座的音乐厅,演出大型民乐和交响乐,完全使用自然声;1200座的戏剧场,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和民族歌舞;300—500座的小剧场,演出丝竹乐、小型戏剧和实验话剧。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艺术殿堂。以其25.5亿的投资,想来硬件设施是可以一流的,然而看看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央歌剧舞剧院每年在京演出歌剧总共不超50场的状况,又不得不担心建好后我们会不会有足够的“软件”充实4个剧场每年各300场的演出任务(欧洲习惯,剧场每年可演300场),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剧院都不可能依靠外国人填满剧目。不希望看到的景象是“外面金碧辉煌,内里空空荡荡”。所以建好以后要真正用好,恐怕还有待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